文 / 子玉股策略
历史上有一句话:“国都即国运。”换句话说,一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,往往决定了它的兴衰。
魏国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魏惠王九年(公元前362年),魏国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。《史记》记载说,这是因为商鞅打败魏军,魏国害怕秦国,于是才仓促迁都。但根据《竹书纪年》,魏国其实早就迁都了,否则孙膑的“围魏救赵”根本不可能实施。要知道,从齐国远攻安邑,中间隔着重山大河,不可能突然袭击;而大梁离齐国更近,孙膑才有机会设计闪击。
然而股策略,从魏国迁到大梁开始,国运就走下坡路了。魏惠王自己也感叹过:“以前大魏强盛无比,但到了我手里,东边输给齐国,还丢了太子;西边把七百里土地割给秦国;南边又败给楚国,真是窝火。”这才让他意识到,迁都大梁或许是个错误的决定。
为什么呢?因为大梁四面受敌:南边是楚国,西边是韩国,北边是赵国,东边是齐国,简直就是群狼环伺。就算秦国要打魏国,也可以借道韩国直接杀过来。秦国谋士张仪就评价说:“大梁地势,本就是战场。”魏国为了防守,不得不长期驻扎大军,修筑城防,这让国力被严重消耗,成为“危国之兵”。
展开剩余66%这种困境,北宋也遇到过。赵匡胤就曾考虑迁都洛阳或长安,以依托山河的险要来减少兵力消耗。但魏惠王没这么做,他迁都大梁是有野心的。大梁商业繁华,地处中原中心,便于出兵、召集诸侯。魏惠王当时志在称霸,觉得魏国国力强盛,魏武卒横行天下,凭实力完全可以压服列国,甚至取代周天子。
他一会打赵,一会打韩,目的就是逐步实现霸业,并构建以安邑、邺城、大梁为核心的战略防御圈。问题是,他没有料到秦国会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,而魏国却因连年征战与财政消耗而走向衰落。
其实,如果魏国一直留在安邑股策略,情况可能完全不同。安邑位于山西运城盆地,东南有中条山、王屋山天然屏障,西边渡过黄河即可进入关中。魏国在西河太守吴起的主持下,还在黄河沿线修建了一系列防御工事,完全压制住了秦国。那时秦国只能被动防守,商鞅才会提醒秦孝公:“魏国对秦国,是心腹大患。”
但魏惠王当时根本没把秦国放在眼里,他看到的是天下格局,想着如何争霸。于是,迁都大梁在他看来是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的综合考量,而不是避秦。只是,他依旧抱着春秋时期“君子约战”的思维,没意识到战国已经进入“兵不厌诈”的时代。商鞅敢设局骗魏公子卬,就是因为魏国贵族还在遵守老旧的规则。
不仅魏国,赵国迁都邯郸,韩国迁都新郑,也都忽视了山河屏障的重要性。相比之下,秦国稳居关中,守住函谷关就能以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的优势立于不败。三晋最终失败,很大程度上就是败在地缘劣势上。
更致命的是,魏惠王在人才战略上也失了分。魏国出过商鞅、张仪、范雎这样的能人,但他都没能留住,反而让他们投奔秦国,反过来助推了秦国的崛起。地缘劣势加上人才流失,魏国只能一路衰败。
秦国灭魏时,正是利用大梁的地理短板,直接引黄河水灌城,魏国束手无策,只能投降。
从魏国的命运可以看到一个铁律:历史是一部地缘竞争史。谁能占据地利,谁就有更大的胜算。魏国迁都大梁,看似是战略升级,但最终却成了国运衰落的开端。
写文不易股策略,喜欢的话请点个“赞”。谢谢!
发布于:天津市沪深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