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■编者按胜亿配资
近日,第32届广州园林博览会(秋季场)在广州开幕。作为国际性园林盛事,园博会既是生态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,也为探讨城市绿色发展与未来生活图景提供了重要平台。
本期评论特邀三位专家学者,围绕园博会在提升城市生态品质、推动绿色空间建设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的价值展开论述。专家从多维度解析园博会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与实践路径,并就其如何助力“绿美广州”建设、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专业见解。
园博有期,绿美无限。以园博会为契机,深化对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认识,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第32届广州园林博览会(秋季场)的举行,标志着城市生态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作为城市空间设计的实践者,我们深刻感受到,广州正经历从追求绿化数量到重视生态系统完整性,再到关注人本体验的转型。
作为这一变革的参与者,我们在“湾心花环”项目中,尝试以“场景营造”方法探索城市生态建设的新路径。

从物理空间到情感场所的转变胜亿配资
传统城市绿化多强调功能主义,如空气净化、热岛效应缓解等,但在超大城市语境下,仅关注功能已无法满足公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。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逐渐提高,绿色空间的价值也应当超越单纯的实用性,更多地关注其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与心理上的满足。
“湾心花环”位于临江大道与海心沙三号桥交汇处,是广州重要的城市门户。设计之初,我们意识到这里不仅需要一个视觉上赏心悦目的景观,更需要一个能够承载区域认同、传递城市文脉的情感场所。为了实现这一点,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场地特质分析,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将城市历史、文化和生态功能紧密结合,最终创造出一个能触动人心的公共空间。
通过强调空间的情感价值,我们突破了传统绿化的局限,让“湾心花环”成为人与自然、文化与城市之间的情感纽带。空间不再是单纯的功能设施,而成为传递城市精神的文化符号。
场景营造的理论框架:关系场与要素景
在我们的设计方法论中,场景营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思维。我们认为,场景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、功能的空间,它更是由多重关系和多维要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。在这一过程中,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和要素,成为了我们设计的关键。
我们将场景营造分为“关系场”和“要素景”两个辩证统一的维度。“关系场”指的是空间与城市脉络、历史文脉、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关联,而“要素景”则侧重于人与空间之间的具体感知和体验质量。在“湾心花环”的设计中,两个维度得到了有机结合,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深厚内涵和丰富感官体验的城市空间。
这些设计让“湾心花环”成为可被体验、被记忆、被情感回应的城市场景胜亿配资。
生态美学的当代表达
“湾心花环”的设计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,它在材料的选择、植物的配置等方面,体现了我们对当代生态美学的理解。
项目以竹材为主要建材:竹材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可再生性的材料,契合了当今社会对绿色、低碳的要求。竹子在岭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,它不仅是生态设计的代表,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寓意。在设计中,我们通过现代工艺对竹材进行再加工,使它能够呈现出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效果,同时也保留了它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象征意义。
植物选择兼顾生态与感官双重价值。秋英、鸢尾、晚香玉等品种以季相变化和气味特征构成生态循环,使空间在不同时间呈现多样风貌。尤其晚香玉的夜香体验,为场所增添了独特的情绪层次。
场景思维对城市生态建设的启示
“湾心花环”实践揭示了场景思维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多重价值:
一是打破学科壁垒,促进跨界协作:场景思维推动规划、建筑、景观、艺术等多领域融合,构建复合型设计系统,成为城市建设创新的重要方向。
二是优化公共空间效能:通过营造多层次场景,使单一功能绿地转化为兼具生态、文化与休闲功能的综合性空间,提升社会价值。
三是为城市更新提供新方法论:在存量城市中,场景营造不依赖大规模改造,而通过精准介入激活空间潜力。这种方式既具成本效益,也延续城市文脉。
结语:走向人与自然的共生城市
园博会不仅是绿色空间的展示,更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实验平台。“湾心花环”作为其中的实践案例,体现了我们对生态设计的思考——绿色空间应成为人与自然、人与城市情感交流的载体。我们期待广州未来建立系统的生态场景网络,将绿色元素、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融合,打造既具生态效益又富文化意义的公共空间,让“绿美广州”真正融入市民生活,成为共享的城市实践。
(作者系竖梁社联合创始人、华南理工大学教师宋刚,竖梁社工程师林于蘅)
统筹:南方+记者 钟晓宇胜亿配资
沪深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