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,因“卧薪尝胆”而闻名。他花了二十年时间——前十年养精蓄锐,后十年励精图治,最终打败了世仇吴国。战胜吴国后,他率军北渡淮河,与齐、晋等诸侯在徐州会盟,还向周天子纳贡,获封伯爵。勾践为了拉拢中原诸侯,主动将淮河一带的土地分给楚国,把吴国侵占的宋国土地还给宋国,又将泗水以东百里之地送给鲁国。此时九八策略,越国军队横行江淮之间,诸侯纷纷前来祝贺,越国顺势成为新的霸主。
然而,这正是春秋末期向战国过渡的关键时刻。越国虽然以最后一任霸主的身份进入战国,但最终却没能进入“战国七雄”的行列。
在勾践称霸之后,越国的势力一度极盛。其疆域北至齐鲁,东临大海,西抵今赣、皖,南面则是江浙一带的老根据地。他还迁都至琅琊,以便更好地插手中原事务。作为霸主,勾践不仅调停列国纷争,还庇护流亡君主,声望极高。其子孙继承王位后,越国依然保持强盛。墨子甚至评价当时天下四个最尚武的国家是“齐、晋、楚、越”,可见其地位。
展开剩余62%但强盛并未能长久。进入战国后,越国逐渐走向衰败,原因有三:
一、内乱频繁,王位更迭伴随弑君。
勾践去世后九八策略,他的后代之间不断爆发权力争夺。自其孙子时期起,三代发生弑君事件。比如不寿的儿子朱勾杀父篡位称王,是为越王翁。此后权力斗争愈演愈烈,甚至出现太子杀父、自立为王,最终又被大臣和百姓推翻的局面。君主接连被杀,政局混乱,国力消耗殆尽。
二、南北失衡,战略方向摇摆不定。
勾践北迁琅琊,本意是向中原扩展。但南方吴地的旧贵族不断复起,导致越国不得不南迁,以压制叛乱。结果,大量北方越人返回江南,使北方根据地被削弱。即便琅琊仍是副都,但已失去向中原进军的优势。兵力与物资调动变得困难,越国战略地位逐步下降。
三、战略失误,被大国算计。
最后一任越王无彊执政时,试图恢复祖先霸业。但他缺乏勾践那样的耐心和谋略,没有积蓄国力,反而贸然参与列国征伐。他先是打算攻打齐国,却被齐威王忽悠,改攻楚国。结果,越军陷入楚国设下的圈套,全军大败,无彊本人战死。此后,因未立继承人,诸子纷纷自立,越国彻底分裂,名存实亡。
综上所述,越国虽然在春秋末期一度称霸,但由于内部动荡不断、战略摇摆失据、又在强国博弈中沦为棋子,最终提前退出历史舞台,未能跻身战国七雄。
发布于:天津市沪深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